何清华教授团队揭示了面对面合作中被试对性别组成对脑间同步性的影响
2020年6月19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何清华教授团队论文“Dyad Sex Composition Effect on 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in Face-to-Face Cooperation”被《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杂志在线接受。本研究通过基于fNIRS的超扫描技术测量评估43组同性别和混合性别的被试对在搭积木任务中的脑间同步性,探究了自然情境下的面对面合作中脑间交互的性别组成效应。
人类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我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度过的。社会合作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促进物种的繁衍、安全和资源获取从而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其他物种相比,基于互惠利他主义的人类合作行为更为明显,这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原则。先前的研究表明,合作搭档的脑活动信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同步性。然而,关于成对的性别组成如何影响神经同步性的探究仍然很少。
研究招募了90名在校大学生(45名女性;年龄范围:18~24岁,M = 21.14,SD = 2.01),随机分成45对,其中男男对、女女对、男女对各15组,每个被试对的双方彼此间互不认识。所有被试对都要完成三种条件的搭积木任务:独自、合作和竞争,在本研究中,独立条件总是最先被执行,以避免被试对双方彼此交流和熟悉,而合作和竞争条件的顺序跨被试对平衡。(图1)。
图1. 实验设计(a)和实验任务:独自(b)、合作(c)和竞争(d)
研究发现:在自然情境下的合作期间,布罗德曼10区(BA10)表现出显著增强的脑间同步性(图2B);更重要的是,合作期间,只有男男对在左侧额下回(BA10)显示出显著增加的脑间同步性(图2A),而且男男对的这种脑同步显著高于其他性别对(即男女对和女女对)(图2C),这说明被试对合作中的脑间互动效率会受到性别组成的影响。这些发现为自然互动情景下的社会合作的性别组成效应提供了脑间交互的神经支持,从而扩展了我们对于面对面合作中性别作用的理解。
图2. 脑间同步性的结果:三种被试对(男男对、男女对、女女对)在合作和竞争条件中脑间同步性的分别的配对样本t检验图(A);所有被试对在合作和竞争条件中脑间同步性的配对样本t检验图(B);面对面合作中通道18(左侧额下回)脑间同步性的被试对性别组成效应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李玉华,何清华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来自于西南大学冯廷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朝喆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资助。
更多何清华教授科研成果请参阅课题组网站:http://www.he-la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