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华教授团队发文揭示状态特质焦虑对选择过载效应的影响机制
选择是人类毕生的课题,对于个体而言,微小如日常饮食琐事,关键如升学工作等,选择无处不在(何贵兵等, 2018)。当今快速激烈的全球化数字环境让人们拥有海量选择,繁多选择有助于人们体验选择自由、提高自我决定感和生活满意度(Denizci Guillet et al., 2020; Reutskaja et al., 2022)。人类表现出与动物一致的对海量选择的本能偏好,即多样化寻求,即使决策成本更高,人们仍然无法抗拒主动选择的诱惑(Quintiero et al., 2021)。然而选择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过犹不及。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决策所需加工信息随选项数量增加而增加,而个体认知资源有限,当决策所需认知资源超出个体所拥有的认知资源时,个体会出现信息过载,进而出现决策疲劳和决策困难及负性体验,如满意度降低、后悔增加和延迟选择等,这种矛盾的现象被称为“选择过载效应”。此外,困难的决策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进而产生焦虑,使个体采取延迟选择等回避行为以缓解选择过载带来的负面情绪。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互联网环境带来的信息冲击使我们无法回避大量选择,因此深入了解选择过载并由此提升选择能力亟不可待。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也可通过改变信息呈现方式、提供默认选项等方式助推人们做出合理选择。
2023年5月9日,西南大学何清华教授团队在决策科学领域重要期刊《Decision》上发表了题为“The effect of trait-state anxiety on choice overload: the mediating role of choice difficulty”的文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对选择过载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高特质焦虑者从大选择集中比小选择集中做出选择时更可能延迟选择(F(1, 132) = 11.73,p = 0.001,ηp2 = 0.092),而低特质焦虑者无显著差异(F (1, 132) = 0.35, p = 0.554),见图1。
此外,通过控制特质焦虑和操控状态焦虑,研究发现了相似的结果:高状态焦虑从大选择集中比从小选择集中选择时感知到更多选择困难(F(1, 140) = 42.83, p < 0.001, ηp2 = 0.234),并且更倾向延迟选择(F(1,140) = 36.94, p < 0.001, ηp2 = 0.209),而低状态焦虑者在两种选择集中对选择困难的感知和延迟选择的倾向无显著差异(F(1, 140) = 1.67, p = 0.199;F(1,140) = 1.61, p = 0.011),见图二。
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发现,选择困难在选择集与选择过载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状态焦虑调节选择集的大小与选择困难、延迟选择的关系,见图三。
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选择过载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消除选择过载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硕士研究生胡欣业,何清华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2906)等基金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