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华教授团队研究揭示换牌频率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近日,何清华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薛贵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研究员团队合作的论文《一味坚持还是灵活变换:换牌频率的神经结构基础和认知机制》目前已被《心理学报》录用,将于2018年第11期或以后发表,文章第一作者为心理学部20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孙雅晨,何清华教授为通讯作者。

面对决策中每个独立的事件, 人们应当不受先前决策及其结果的影响, 而是根据其出现概率来做出选择做出适应性决策(Xue, Lu, Levin, & Bechara, 2010)。然而在现实中适应性决策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面对二择一的决策时,有的人择其一而终, 而有人不断更换自己的选择。然而前人研究大多关注于类似决策行为的心理模型和生理学层面,少量研究也尝试揭示相似行为的脑机制, 但对于换牌频率的脑结构基础, 以及人格坚持性和认知灵活性对换牌频率脑机制的中介作用分析尚且缺乏研究证据的支持。

 心理学部何清华课题组(网址:http://www.he-lab.cn)采用了单变量和多变量体素形态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350名大学生(其中女性194人, 平均年龄19.97岁)在随机猜牌任务中的换牌频率与大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情况, 探讨了坚持性人格特质和认知灵活性与换牌频率的关系, 并考察了两者在大脑灰质体积与换牌频率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 单变量和多变量体素形态学分析结果都表明, 左侧后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额极和右侧脑岛区域的灰质体积可以预测被试的换牌频率; 坚持性人格和认知灵活性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这些结果阐释了换牌频率个体差异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决策行为, 同时众多决策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借鉴。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