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华教授团队研究揭示赌徒谬误的认知机制和脑结构基础

 2018年10月11日,Human Brain Mapping(《人类大脑成像》)杂志发表了西南大学何清华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师范大学薛贵教授课题组联合撰写的题为“The Neuroanatomical Basis of the Gambler’s Fallacy: A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运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模式分析揭示了赌徒谬误的神经结构基础。这是继两个团队合作在《心理学报》上发表论文揭示换牌频率的论文之后的又一篇合作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黄小璐和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汉其(目前北京大学博士在读)。

    人们经常出于有限的理性而做出适应不良的次优决策,赌徒谬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赌徒谬误是指人们在知觉随机序列过程中,当连续出现相同结果时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一结果再次出现的概率会降低。行为和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中获得的最新证据表明,错误的世界模型、增强的认知功能和不良的情绪决策功能是导致赌徒谬误产生的三大原因。尽管与赌徒谬误有关的心理和神经功能机制已经确立,但赌徒谬误的神经解剖基础尚不清楚。该研究采用猜牌任务和高分辨率磁共振T1结构像对350名被试进行考察,行为结果发现,随着持续长度即电脑连续选择同一选项的次数增加,被试会更多地采用赌徒谬误策略,而且赌徒谬误策略不受年龄和性别影响。进一步地,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BM),探索与赌徒谬误相关的大脑结构基础,并且通过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分析发现,认知系统中的内侧颞叶、前扣带回,情绪决策系统中的眶额皮层、纹状体等的灰质体积能够预测个体对赌徒谬误策略的使用频率。本结果支持了赌徒谬误最新的理论模型,并对我们深入理解认知系统、情绪系统和世界模型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研究结果在改善个体决策以及矫正赌博成瘾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